服務熱線:
021-24203519
2019-05-09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推進,以及工業4.0時代、高齡化社會的到來,機器人成為下一波科技的爆點。機器人產業商機巨大,市場產業規模可能亦超乎想象,包括機器人、自動化、人工智能(AI)等三大領域,受惠產業遍及軟硬件產業鏈。
參考消息網5月9日報道 臺灣媒體報道稱,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推進,以及工業4.0時代、高齡化社會的到來,機器人成為下一波科技的爆點。
或迎來大爆發式發展
據臺灣鉅亨網5月7日報道,機器人不再只出現科幻電影中,而是現在進行式,如今,掃地機器人走進一般家庭,工廠組裝改成機械手臂,乃至于無人機運送包裹、機器人手術、無人出租車……機器人已滲透至日常,吸引全球重量級企業競相投入,爭逐這股創新商機。
機器人產業能夠大發展,主要拜賜于技術的發展。近幾年來,大數據、運算能力和機器深度學習等技術越趨成熟,有助于人工智能普及,也擴展了應用領域,機器人產業因此爆發性增長,不僅帶動新制造模式、新商業模式,更促進了智能經濟的蓬勃發展。
報道稱,由于機器人產業前景被普遍看好,不僅世界各國競相投入,投資人也想要掌握相關投資機會,不過,機器人議題發酵已經多年,產業發展是否過熱?現在是布局的時機嗎?對此,業內人士表示,以前大家最愛投資的能源、礦業、生技、科技等類型產業,都是屬于流行趨勢,這些產業在大爆發年代,累積漲幅驚人。機器人就如同這些產業,也是大趨勢的改變,并非是短期就會結束的產業。未來隨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演進,機器人產業后市發展依然可期,現階段仍可布局相關題材,以掌握智慧科技投資契機。
市場產業規模可能超乎想象
零際品牌機構認為,機器人產業商機巨大,市場產業規模可能亦超乎想象,包括機器人、自動化、人工智能等三大領域,受惠產業遍及軟硬件產業鏈。
美國特拉克蒂卡公司預估,2020年全球機器人營收市值將首度突破1000億美元(1美元約合6.8元人民幣),而2025年將達到5000億美元。亦即未來六年間,全球機器人產業營收成長超過500%。
報道稱零際品牌機構認為,如今,機器人在零售、物流、醫療、農業、工業等領域應用逐漸普及,不少行業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正因如此,許多企業意識到機器人即將改變世界局勢,擁抱機器人發展,力求在智能革命中搶占先機。
機器人技術方面,研發機器人感知、處理、交流與行動技術的公司值得留意。
零際品牌機構認為,人工智能領域方面,輔助消費者日常生活服務應用的機器人與自動化公司都可列為投資范疇。
2019-05-09
韋伯·史密斯(Web Smith)近期在俄亥俄州哥倫布市(Columbus)郊區的蘋果零售店的經歷讓他感到沮喪。
有一次,他去伊斯頓鎮中心(Easton Town Center)蘋果零售店為他11歲的女兒買了一臺筆記本電腦,結果花了近20分鐘才讓一名員工接受他的信用卡。今年1月,史密斯購買了一臺顯示器,不斷請求零售店工作人員為其結賬,但他們不能,因為他們是蘋果的“Genius”,負責技術支持,而不是銷售人員。
史密斯經營著一家電子商務研究和咨詢公司2PM Inc,他說:“我花了很長時間才找到人把產品賣給我。買東西變得越來越難了,即使是在他們不忙的時候。過去在那里購買產品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事情,但現在不想再為這種不便操心了。”
史密斯的這種觀點得到了其他許多蘋果用戶的認同,他們在社交媒體、用戶論壇、以及與記者的對話中宣泄著這一切。而就在幾年前,人們還在為此而歡呼雀躍。
在采訪中,蘋果現任和前任員工給出了一系列原因。他們說,如今蘋果零售店已經成為主要的品牌活動場所,而不再像之前那樣熱衷服務于史密斯這樣的購物者。他們還稱,在長達18年的擴張過程中,零售店員工素質也下降了。如今,蘋果已經開設了500多家零售店,雇傭了7萬多人。Genius Bar曾經以提供技術支持而聞名,但如今基本已被在商店里閑逛的員工所取代,而且還很難找到。這是一個致命的問題,因為現在人們擺弄手機的時間越來越長,需要他們來維修。
今年1月,蘋果曾讓華爾街感到震驚。當時,蘋果發布盈利預警,稱去年第四季度營收將低于預期,主要是因為iPhone銷售放緩。雖然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整體的智能手機市場趨于飽和,但問題是蘋果的零售店并未起到幫助作用。數周之后,蘋果CEO蒂姆·庫克(Tim Cook)宣布,零售業務主管安吉拉·阿倫茨(Angela Ahrendts)將離職,由蘋果資深高管迪爾·奧布萊恩(Deirdre O‘Brien)繼任。
奧布萊恩有許多工作要做,但她所面臨的直接挑戰是:讓蘋果零售店對購物者更加友好。作為人力資源主管(她將兼任這一職位),她完全有能力全面改革招聘和培訓工作。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在未來幾年里,蘋果可能會在零售店里設置專門的人員來銷售一系列服務,如音樂訂閱、延長保修等,蘋果計劃通過強化服務業務來彌補iPhone銷售放緩。
蘋果零售店2011年面世
早在2001年,當蘋果在洛杉磯和弗吉尼亞州費爾法克斯縣(Fairfax County)開設前兩家零售店時,人們對此持懷疑態度。因為消費電子產品公司之前有過類似的嘗試,結果喜憂參半。但蘋果卻成功了,通過通風、簡約的零售店設計和行業顛覆性的創新(如Genius Bar),改變了零售體驗。不久,消費者就愿意排隊等候數天來購買一部iPhone或iPad。在接下來的幾年里,蘋果零售店簡潔的外觀受到了微軟、三星和特斯拉等公司的效仿。
十年來,在前塔吉特(Target)高管羅恩·約翰遜(Ron Johnson)的領導下,蘋果零售店的非凡體現得到了蓬勃發展。在約翰遜任職期間,蘋果開設了350多家零售店,拓展到日本、澳大利亞、意大利、中國和加拿大等十幾個國家。2011年,他離開了蘋果,加盟百貨連鎖店J.C.Penney。
2012年初,約翰·布勞伊特(John Browett)接替了約翰遜的職位。布勞伊特此前曾執掌英國電子產品連鎖店迪克森(Dixons),他通過推銷配件和保修服務促進了銷售,但卻削弱了一種文化:即傾向于幫助客戶而不是向他們銷售產品。在一次削減成本計劃中,他解雇了工人,縮短了其他人的工作時間,減少了加班時間,降低了員工晉升機會,這嚴重影響了員工士氣。后來,庫克解雇了布勞伊特,并親自經營零售業務,直至2014年5月阿倫茨的加盟。
阿倫茨打破傳統
當時,業界普遍看好這位前博柏利(Burberry)CEO加盟蘋果,因為蘋果當時將自己定位為一個時尚品牌。在阿倫茨的領導下,蘋果零售店開始變得像珠寶商場。在那里,價值1.7萬美元的特別版手表并不顯得不合時宜。而且,有史以來第一次,銷售人員開始向顧客推薦產品,并鼓勵他們說這樣的話:“我認為小一點的適合你的手腕。”
她的第一步是把零售店改造成“城市廣場”,購物者可以在那里閑逛,用行話來說,“花時間和品牌在一起”。在Genius Bar排隊會破壞這種效果,因此零售店開始用Genius Groves、桌子和來回走動的Genius來取代客服柜臺。收銀臺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配備移動設備的銷售人員。其目標是使蘋果零售店更像奢侈品陳列室,將不體面的結賬和投訴業務推到后臺。
與此同時,阿倫茨開始將銷售和服務轉移到網絡上,鼓勵員工告訴客戶“在線排隊”。顧客需要在蘋果的網站上預約,然后在零售店取貨。一名員工表示,蘋果“試圖簡化流程,但在這一過程中,對一些客戶來說,事情變得更加困難。”
在阿倫茨加盟前,蘋果零售店在三個關鍵任務上表現出色:銷售產品,幫助客戶解決設備問題,以及教他們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他們的設備。據一位蘋果前零售高管回憶稱:“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真的很樂意走進零售店,這會讓他知道該做些什么。”想要購買一副耳機或iPhone的任務購物者(帶著任務來)可以快速進進出出;那些想要購買特定產品的人們,可以花上一個小時的時間來接受培訓,以更多地了解他們想要購買的產品。如果有人拿來一部壞掉的iPhone,Genius就會幫助他們修復。
據幾位現任和前任員工稱,隨著時間的推移,阿倫茨打破了這種經過精心培育的平衡。其中,對Genius Bar的調整最受爭議。如今,尋求技術建議或維修的客戶必須向零售店員工登記,該員工會在iPad上輸入他們的請求。然后,當Genius空閑時,他或她必須找到客戶,無論他們是否恰巧在零售店里。阿倫茨決心要取消排隊,但現在零售店里經常擠滿了人,等待修理iPhone或更換電池。
同時,Genius的服務也失去了人情味。過去,Genius可以在柜臺前修理Mac或iPhone,并談論他們正在做的事情。但如今,他們已經沒有了太大的工作空間,經常需要把用戶的設備帶到后面的房間去。
對于阿倫茨在客戶教育方面所做的改變,業界的觀點不一。多年來,消費者可以支付99美元的年費,參加與蘋果員工的一對一培訓課程。如今,阿倫茨用“Today at Apple”取代了這些。蘋果稱,幾乎沒有人報名參加以前的服務,但每周有1.8萬人參加“Today at Apple”課程。但員工們表示,客戶抱怨課程的進度和學習速度太慢,并建議恢復一對一的學習。
阿倫茨因推動蘋果零售店從Mac轉向移動設備而備受好評,這也是一個必要的舉措,因為iPhone為蘋果帶來了大部分營收。
關于零售店員工素質下降的問題,員工們表示,這并不是在阿倫茨掌舵期間開始的,但卻是在她任職期間惡化的。一位員工稱:“過去,零售店員工的素質非常高。當你來到蘋果時,你可以走進去和一個碰巧是音樂家或攝像師的人交談,他們真的很有知識。現在的員工也很優秀,但技術水平要低得多。”
放棄阿倫茨戰略
事實上,早在阿倫茨今年2月宣布離職之前,蘋果就開始放棄她的戰略。一些貼紙和海報出現在零售店里,推介新的設備和措施,這與阿倫茨“少即是多”的理論相違背。昂貴的特別版手表早已一去不復返,蘋果也推出了價格較低的手機,如iPhone XR。
一位前高管表示,阿倫茨的繼任者可能從中吸取教訓。最初的蘋果零售店被分成了幾個部分,例如,顧客可以在那里學習如何在Mac上創建音樂、照片幻燈片或家庭視頻。因此,奧布萊恩可能會創建一些領域來推廣Apple Music、Apple News+、即將推出的TV+視頻服務和iCloud存儲。還有一些員工猜測,她還可能找回最初的Genius Bar。
最近,這位蘋果的新任零售主管開始了對這些零售店的聆聽之旅,還在Instagram上曬出了她在巴黎、香港和德州奧斯汀遇到的員工們的照片。據員工們稱,奧布萊恩很受歡迎。大約20年前,奧布萊恩曾與喬布斯、約翰遜和庫克一起推出了蘋果零售店。早期,她還曾負責將蘋果的產品投放到美洲的貨架上。
5月11日,奧布萊恩將在華盛頓特區卡內基圖書館開設一家新的蘋果零售店,這將是蘋果的第505家門店,也是第一家在她執掌下開業的蘋果零售店。一位前高管稱:“奧布萊恩對這些零售店有著深刻的理解。”
2019-05-09
過往印象里一向小眾而低調的小紅書在最近一段時間里的消息滿天飛,對于一家企業來說,這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態勢要么是極好的消息,代表著它正在邁入快速發展的階段,各種利好與關注不斷;要么代表著它正在面臨極為嚴重的危機,這種危機可能正在隨著大量負面新聞的爆出給企業的正常發展帶來成倍的負面效應。對于小紅書而言,二者可能皆有,但沖破各種迷霧,我們更傾向于后者:小紅書正在面臨成長道路上最為嚴重的“危機”,一旦處理不好,就有可能“粉身碎骨”。
從去年六月份D輪融資時超過三十億美元的估值,到最新消息“小紅書正在以五十億美元的估值謀求新一輪的E輪融資,融資規模大概在十億美元上下”,小紅書的發展速度不可謂不快,更有甚者,坊間盛傳小紅書正在積極對標海外的Instagram,努力提高報價,希望能將自己的E輪后估值提升至八十億美元的規模,小紅書的野心可見一斑。不出意外的話,E輪融資將會是小紅書上市之前的最后一輪融資,所以不管這一次的融資結果如何,它對小紅書的未來之路都至關重要。
小紅書的野心當然也不僅于此,在相繼將阿里巴巴和騰訊拉入自己的股東陣營之后,它還和百度在業務、資本上開啟了多方交集,大有將BAT一并“收入囊中”之勢。總用戶數已經超過兩億的小紅書,正在快速脫離“小眾范疇”,把“種草”這一原本小眾的行為引上全民參與和商業化推進的浪潮中。可以說現在這個時間節點幾乎已經是小紅書“最好”的時代,社交電商大行其道,內容社區方興未艾,作為二者結合體的小紅書當然是受到各方資本與互聯網大佬們“青睞”了。
可與小紅書這些快速擴張成績相對應的,是小紅書在另外一個維度的更加“嘈雜”的聲音,在這些聲音里,“種草筆記”全靠瞎編、商業化刷數據成常態、假冒偽劣橫行、九萬多篇煙草軟文引發大量爭議、大量用戶信息被泄露、商業化面臨困境、巨額虧損、業績未達標......這些負面消息將小紅書最真實的一面完全曝光在了大眾面前,風光之下“一地雞毛”的小紅書正在面臨市場和消費者前所未有的集中審視。
小紅書“前所未有”之危局
從純用戶交流分享社區到商品“種草”平臺,商業化的想象力給了小紅書前所未有的發展和關注度,但同時這也是把雙刃劍,小紅書內部一旦處理不好,商業化的過程就會反噬其賴以生存的內容根本,這也是導致目前小紅書面臨如此多的質疑和問題的根本原因。四面八方的負面新聞把小紅書包圍了的同時,也讓小紅書陷入“前所未有”之危局,各種撲面而來的質疑和爭議隨時會讓小紅書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先是我們之前曾經單獨關注過的小紅書“種草筆記灰色產業鏈”問題,在這個已經成為常態的“灰產”里,任何商家只要付費就能隨時發布大量虛假、夸張的偽UGC,這對于小紅書這種以真人UGC為根本的內容生態社區來說無異于釜底抽薪,從大量標榜的真人UGC被揭露是商家們的付費廣告、虛假種草成為常態的那一天起,小紅書賴以生存的根基就受到了嚴重的挑戰。而即使小紅書在這類事件爆出后連續收到了大量的國家監管罰單、用戶及市場的批評,但目前看來,小紅書方面并沒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內容生態的根基遭遇廣泛質疑之后,就像掘開了一道口子的堤壩,小紅書平臺的其它亂象及問題開始一發不可收拾地暴露了出來。
雖然早在2014年開始,小紅書就在探索從種草商品到購買商品的商業鏈路上的閉環,以自營的模式試水電商銷售,但或是因為自身相對于其它電商平臺起步較晚,或是因為其內部運營能力有限,小紅書在電商鏈路的各環節始終存在著大量的短板,這種短板隨著它用戶規模的極速上漲而逐漸一發不可收拾,這里面就以用戶對于小紅書“假貨”、“售后”的廣泛投訴為甚。
在各類網絡投訴平臺,你可以搜索到關于小紅書電商的投訴多達幾百條,其中絕大部分都是關于消費者疑似在小紅書平臺買到假貨或是遇到購物問題時小紅書售后不完善的情況。
比如一位姓李的女士在小紅書雪花秀官方自營店購買了一套疑似假貨的精華套裝而導致皮膚過敏,在提交售后流程后被客服要求“提供醫院檢查證明”,而當李女士真的出具醫院證明后又被不斷地推諉、阻攔退貨、賠償等要求,小紅書官方客服甚至無法向客戶提供完整的正品證明,小紅書客服在處理問題過程中的態度上也被曝出一直存在“應付”甚至是“說說笑笑”的情況;
另外一位劉女士在小紅書自營店上購買了一瓶SK-II大紅瓶后發現產品質地、瓶身字體、瓶底生產批號等與正品相比均有很大差異,而小紅書客服方面只是一味強調該商品是百分百正品,卻無法解答消費者疑慮、也無法提供相關正品證明,同時還堅持建議消費者正常使用該商品;
小紅書自營商城還曾經上架過“山寨”品牌。去年有一段時間泰國RAY面膜在小紅書很火,但隨后小紅書被曝出上架的相關產品并未取得相應授權,其官方獲得授權的其實是一家實打實的山寨公司。
“假貨”問題頻發之外,還有關于對小紅書物流和售后的投訴,“客服不給解決問題”、“問題提交后等了三天都沒有客服聯絡我”、“客服態度太差”、“物流顯示第二天到貨,卻等到現在都沒有收到,提交客服就一直讓耐心等待”、“退貨時設立各種阻礙,又是要求包裝一點都不能動,又是要求寄付,可等一切都做了之后又遲遲不給退款”,小紅書在物流和售后上遭遇的種種“詬病”也遠遠不是個例。
諷刺的是,小紅書商城官網一直主打的是“全球直采、正品保障、售后無憂、假一賠十”的標簽,但用戶遇到的大量實際問題卻讓它對消費者的承諾頻繁被打臉。
如果說以用戶UGC為代表的內容體系“種草灰產”讓小紅書的根基被動搖,那么以假貨、售后、物流為代表的電商問題頻發就代表了小紅書在商業化嘗試之路上的失敗。這導致了越來越多的用戶不再相信小紅書上的“種草”,而即使相信,也有更多的用戶選擇不在小紅書上購買商品,而是只在小紅書上“參考產品評價”,然后選擇在天貓、網易等競品上下單。
種種電商相關的問題當然也就讓小紅書寄予厚望的電商嘗試不斷“失敗”了,除了連年的巨額虧損,小紅書自營電商的GMV目標也沒有完成,比如它在2018年給自己設立的目標是一百億GMV,但最終結果卻不盡人意,甚至小紅書電商版塊相關部門還一度被爆出大規模裁員的新聞。
內容和電商之外,小紅書還在陷入不斷的營銷風波之中,這就以近日被報道的“九萬多篇煙草軟文爭議”為甚。2019年4月16日,北京青年報的一篇題為《小紅書APP現9.5萬煙草軟文》的報道把小紅書再一次拉入巨大的輿論危機之中。根據該篇報道,小紅書APP上存在國家明令禁止的煙草相關的產品和宣傳推廣內容多達九萬多條,而這些內容多以小紅書特有的“種草筆記”的形式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消費者面前,潛在的危害十分巨大。
雖然在報道的第二天小紅書就承認了自己在內容監管方面的失職,并表示“小紅書反對任何形式來傳播煙草,已經下線了所有提及煙草的筆記”,但關于煙草的問題只是小紅書巨大內容、營銷亂象之下的冰山一角,深究之后我們會發現,在煙草之外,小紅書平臺內存在的灰色地帶多到超出想象。
種種危機之下,直指的其實是小紅書正在深刻面臨的電商困局,在小紅書內容生態規模瘋漲、商業化嘗試進入高發期的背景下,其電商和內容社區的矛盾開始顯現出來:商業化成分過多,就會對用戶社區發展造成影響;一味地強調社區屬性,商業化就很難介入,企業變現就會更加遙不可及;而即使成功涉足部分電商領域,小紅書自身的運營經驗與能力又不足以支撐小紅書現有的規模。于是在早期小紅書還沒有那么大的規模時,它倒沒有什么問題。現在多面出擊了以后,各個條線開始紛紛“漏洞百出”。
目前看來,小紅書并不能跨越商業變現和用戶體驗之間的鴻溝,也無法通過內部升級實現對電商行業的專業化運營,再加上最近一段時間它所面臨的種種“前所未有”的負面危機和聲討,小紅書的終局問題和故事得以提前暴露在大眾的目光之下,可惜這個“終局”并不像小紅書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
內容Or電商?紅海中廝殺的小紅書
創立于2013年的小紅書發展至今已經變換過多次戰略方向,從早期的購物“攻略”式平臺,到后來的“購物分享社區”,再到往后的“內容社區+電商”,不難看出在小紅書的發展歷程上,“電商”的介入是它的一個分水嶺。沒有電商之前,它在內容生態上的完整構建讓小紅書在用戶和流量上快速增長,卻始終摸索不出一條扭虧為盈的商業化之路;有電商之后,小紅書又陷入“一步錯,步步錯”的窘境,絕大多數的爭議與負面都源于它在商業化之路上的嘗試。
正因為此,不論是業內還是小紅書自己,也都在懷疑小紅書的定位是否出了什么問題,這點從小紅書方面始終在內容和電商之間搖擺就能看出它所面臨的掙扎。但不論小紅書目前所面臨的掙扎到底到了什么樣的程度,可以肯定的是,截至目前為止小紅書在自身內容社區體系上引入的電商模式的嘗試基本上已經可以用“失敗”來形容。雪上加霜的是,市場并不會等待小紅書來選擇內容或選擇電商抑或是選擇內容+電商,因為不管在內容領域還是在電商領域,它都面臨著已是一片紅海的競爭環境。
先來看看電商領域。其實早在2014年,小紅書就已經不甘心自己單純的“引流渠道”定位,早早地上線了自己的跨境電商業務,希望把自己極具社交想象力的內容社區流量直接轉化為銷量,而這一年天貓國際、網易考拉也同樣才剛剛起步。隨后跨境電商領域一直是小紅書在電商層面布局、押寶的重點。但發展到現在,小紅書在跨境電商領域的影響力十分微弱,以天貓國際、網易考拉海購、京東全球購、唯品國際、亞馬遜海外購等為代表的競爭對手占據了國內80%以上的海外購市場,而小紅書目前的市場份額僅僅是吊車尾的亞馬遜海外購市場份額的一半左右。
隨著跨境電商越來越受到BAT等互聯網巨頭們的關注,小紅書未來想在這一領域分一杯羹的難度將會越來越大,競爭對手們對流量的嗜血基本上也不會給小紅書“彎道超車”的機會,這就基本上宣告了小紅書在電商領域的邊緣化地位。
電商化嘗試給小紅書帶來如此多的質疑和挑戰,再加上發展多年始終不溫不火,2017年以前堅持著“All in電商”的小紅書終于坐不住了,又重新開始聚焦于提升社區活躍度,明星入駐、《偶像練習生》等熱門網綜的植入就是發生在小紅書重新開始聚焦內容和用戶的這段時間里。
不過基本在電商領域宣告失敗的小紅書,在內容社區上面臨的競爭也同樣不容樂觀。暫且不談一樣是內容社區定位的“日活”動輒幾個億的社交巨頭微信、今日頭條、抖音等,日活只有百萬量級的小紅書還面臨著各路其他競爭對手的挑戰,字節跳動旗下的“泡芙”、快手孵化的“豆田”、美團點評UGC社區、知乎識貨、虎撲“毒以”、CHAO等等新興產品都在直接對標小紅書的“種草”模式并開始與其展開全方位的競爭。
深陷內容、電商、用戶信任、運營能力多重危機的小紅書沒有踹息的時間,一眾大、中、小競爭對手正在虎視眈眈地等待“蠶食”它,小紅書目前的處境可以說是十分嚴峻。